穆雪野,男,1985年7月生,陕西吴堡人,汉族,共产党员,硕士,高级工程师,现就职于陕西省交控集团。2000年至2005年在我校就读期间,先后担任校学生会宣传部副部长、生活部部长,并加入中国共产党。他长期从事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管理工作,先后参与陕西省长武至永寿、青兰高速公路(陕西境)、延安至延川、安康至平利、平利至镇坪(陕渝界)、安康至紫阳至毛坝、秦岭终南山隧道等高速公路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,历经技术员、助理工程师、工程师、副科长、科长等多个岗位,项目建设管理经验较为丰富,是陕西省交通运输系统2020年度科技新星、科技创新人才库成员、科研评审专家库成员。

母校教诲 铭记于心
甘做交通事业“铺路石”
走上工作岗位,穆雪野时刻铭记着母校的教诲,全身心投入到交通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中。从刚入行时青葱岁月的少年,到积累了大量行业经验的一把好手,穆雪野坚信,只有“犹如铺路石一样,默默无闻地承受压力,坚韧不屈,甘心奉献”才能为自己铺就坚实的人生之路,才能成为交通事业合格的“铺路石”。他是这样想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2014年,穆雪野所在单位承建的陕南某项目建设工期已经过半,但建设任务受外围环境等影响,进度严重滞后。根据组织安排,穆雪野被调至该项目工作,主要负责质量安全管理工作。面对进度严重滞后,工程不被认可等被动局面,穆雪野迎难如上、主动作为:在全面调研工地实际情况后,他从工地标准化管理入手,对施工现场进行标准化建设,工地形象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和优化。针对工期紧张造成的工程质量管理难度急剧增加,穆雪野与科室同志一同加班加点,梳理工作重点和难点,广泛聚集监理和检测单位力量,在健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,用最短的时间建立起了一支“敢管、会管、管好”的质量管理队伍,为全面开展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。“确保关键质量、紧盯薄弱环节、工程内实外美”,这是穆雪野多年来的工作心得,也是对所负责项目情况的细致调查研究;“通过优化施工工艺,规范施工工序、固化标准化流程”,这是穆雪野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!工地现场标准化作业水平提升了,质量隐患和缺陷及时发现并解决了,最终该项目顺利完成验收,按期建成通车。
知行合一 学以致用
甘做迎难而上的“追梦者”
学以致用是穆雪野的一大特点,这同时也是他一直以来践行的“求知梦”,在用中学,在学中用。穆雪野就是这样想的:“梦想成真,是要打拼出来的!”2016年,穆雪野来到一个全新的建设项目,等待他的是一个全新的岗位——综合办公室主任,这对于一名长期从事工程管理的业务干部来讲,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,公文收发、档案管理、人力资源、纪检监察、党建等工作对他来讲几乎是要从头做起、从头学起。怎么办?“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,学!”穆雪野从书本学,向同事学,向前辈学。不认识人怎么办,主动上门找,千方百计找。就这样,在学中干、在干中学,四年的时光里,他与同事们一起,从无到有、从有到优,办公室的业务娴熟了起来,工作经验丰富了起来,工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。2019年,他主导牵头完成了平镇高速公路《我和我的祖国》大型快闪节目摄制,整个项目600余人参与了演出,被“学习强国”刊播,被交通运输部通报表彰,获得集团微视频比赛一等奖。穆雪野说:“这是我在项目上的一个‘高光’时刻,能给全体参建人员交上一份圆满的答卷,也能在求知追梦的路上获得小小的成绩,我感到自豪和满足”。
一丝不苟 探索创新
甘做勇闯难关的“排头兵”
专注科技研究创新也是穆雪野的一大特点。“冲锋陷阵、攻坚克难的精神就像战士在攻克碉堡”,同事们是这样评价他的。在进行现场管理工作的过程中,穆雪野发现,由于很多施工技术方法手段老旧,很多工艺也不适应新时代交通建设需求,为此他颇费心思,一直在琢磨解决方式。自参加工作以来,他先后参与厅级科研任务4项,作为科研项目负责人承担科研任务2项,这些科研项目的实施,激发了他学习创新的灵感。从2018年开始,他坚持问题导向,务实开展科技创新,围绕隧道全套机械化施工、钢绞线编束、混凝土结构物养生、道路不均匀沉降、桥梁伸缩缝早期破坏等开展了一系列科技研发。他主导研发的“快装耐久”型桥梁伸缩装置,针对传统伸缩装置工期长、寿命短、更换难三大难题,提出“钢—混—锚—胶”理念,设计制作了一种快装耐久型的桥梁伸缩装置,打破常规设计理念及施工工艺,有效解决了传统装置存在的问题,施工效率可较传统装置提升80%以上,在综合成本不高于传统装置的基础上,使用寿命较传统装置可提升5至10倍,全寿命周期成本优势明显,已经在平镇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中正式应用,被省国资委评为“优秀创新项目”。该项目为行业首创,在行业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。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,穆雪野累计向国家申报专利技术30余项,已经获得16项授权,有10余项正在实质性审查,还有一批专利正在进行申报前的准备工作。